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
发布时间:2023-10-17 浏览次数:10
村庄简介
凉水村,属浅丘地区,凉龙路穿村而过。距成南高速6公里;距成绵高速8公里;距成金快速通道城厢路口5公里。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其中:田1713亩,地1332亩,主导产业情况: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红苕等农作物。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桃、李、梨等为主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凉水村产业发展以农家旅游为主,以龙门桃花沟为主要特色。龙门桃花沟占地2000余亩,栽植优质桃树16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80%。桃花沟自1995年起开办农家旅游,现以形成规模,共有50余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解决就近务工600余人,创造旅游收入500万元。2020年11月20日,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21年6月28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凉水村党委被授予“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1月26日,列入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2023年被评为成都市第五届乡村振兴“十佳文明村”。
特色亮点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强大共识
凉水村党委的领导核心,以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主线,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严格遵守法规法纪和提升发展建设本领“三张学习清单”,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今年6月,凉水村党委获评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党员e家网络学习平台、“四新”教育、微党校、党员微信教育群等平台的学习教育,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和监委会、议事会、组长等非党员队伍建设,让每个党员成为“合格党员”,提高监委会监督水平、议事会议事能力、组长服务本领。
凉水村“姚渡玫瑰园”
突出品牌特色 助力乡村振兴
凉水村深入挖掘凉水“桃”文化生态休闲、人文价值,以“桃红龙门”品牌为文旅IP,依托区位优势、率先发展,打造龙门桃花沟旅游风景区。为了破解桃花花期短的难题,开发“休闲旅游+桃文化体验型产业模式”,进行桃种植、赏桃花、摘桃品果、桃文化创意手工业品等系列化经营。通过集约化打造,龙门桃花沟景区每年吸引成都市和周边市民80余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赏花品果。
采用“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模式,引进“名源桃花里”创意农业项目,发展以玫瑰苑等为代表的精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成功引进“花隅的风车”乡村咖啡屋、半坡农庄,带动景区内餐饮住宿服务品质提升。以“合作社+N”为载体,坚持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搭建村集体与村民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渐走出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花隅的风车”乡村咖啡屋
提升人文素养 培育文明新风
凉水村整合现有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农民夜校、文化院坝等精神文明宣传阵地,统筹开展道德宣讲、教育培训、文明倡导等组合式活动,实现“1个中心+1个主题+N种功能”。建立院规民约,制定月例会、季评比、年总结机制,定期开展“清洁之家、文明之家、孝亲敬老、文艺联动”等评比活动,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常态化开展好儿媳、好公婆、五好文明家庭、成都好人等评选活动,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营造思善向善从善的良好氛围。
以传统节日庆典和桃花生态旅游节为抓手,开展桃花诗会、“健康舞”大赛、“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文艺演出,用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同时,达到文明共建、人人参与的成效。以学习革命英烈事迹为主题开展友善优雅市民文明大讲堂活动,例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毅故居、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以实际行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凉水村志愿者服务站每年组织开展诚信经营、文明劝导、环保宣传、学雷锋、助残济困、环境整治、邻里守望、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关注留守儿童、老年群众、五保户等特殊群体,累计开展了四期中小学生“社区雏鹰”快乐暑假志愿者服务活动,普及文明礼仪。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带动群众自发参与,成为凉水村乡风文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油菜花开的季节,吸引了很多摄影艺术爱好者
优化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家园
今年来,凉水村大力实施“四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一通(畅通)”工程,在村域主次干道安置分类垃圾桶10个、维修垃圾房10间,栽种红枫、红叶石楠等绿化树、花草1000 余株,打造主题大道3条,建成贯通全境的交通网络,做到重要轴点逐个突破。
以“八大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解决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长效管护等方面问题,做到无露天粪坑,无乱堆乱放,无污水塘、臭水沟。现凉水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
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将村书记、主任+巡逻队+环境治理员30余人分成10个网格小组,全覆盖分片区落实管理责任,切实消除治理盲区、死角。同时以“全国文明村”、“省级四好村”等创建为契机和平台,常态化开展“最美院落”、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劝导活动,持续推进村域面貌改善。